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7篇
  26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荷斯坦犊牛日粮蛋白质消化模式的转变、转化效率和代谢特点。选用3头2日龄的荷斯坦公犊进行消化试验和氮平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犊牛1~6月龄期间氮的消化率平均为70.39±6.86,氮的生物学价值平均为51.31±6.04,氮的总利用率平均为36.48±7.24。犊牛日沉积氮量20.80g,每千克增重需氮量44.26g,或日沉积蛋白质130g,每千克增重需蛋白质量279.94g,小于成年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干旱程度对不同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耐旱性的影响,以忻藜1号(黑藜)、忻藜2号(白藜)和忻藜3号(红藜)为材料,采用培养皿萌发、土培育苗的方法,设置6个PEG 6000浓度梯度(0、5%、10%、15%、20%、25%),对3种藜麦的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下胚轴长、根长等指标和幼苗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和根长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用回归分析求得白藜半致死PEG 6000干旱胁迫浓度为20.02%,黑藜为20.25%,红藜为24.70%;(2)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3种藜麦幼苗SOD和POD活性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和脯氨酸含量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得,红藜耐旱性最强,黑藜次之,白藜最差。  相似文献   
3.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茎腐病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了解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作者就抗感性稳定的10个自交系双列杂交对腐霉菌(Pythium sp.)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初步摸清了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纤维分解酶处理玉米秸秆饲喂肉牛后对瘤胃发酵、养分消化代谢以及氮、磷、甲烷排放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2月龄左右、体况良好、体重近似的西门塔尔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混合精料+玉米秸秆;精粗比45∶55),试验Ⅰ、Ⅱ和Ⅲ组分别以0.5%、1.0%和1.5%的纤维分解酶处理玉米秸秆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秸秆进行为期80 d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Ⅱ和Ⅲ组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但乙酸/丙酸和乳酸浓度却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和Ⅲ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消化能、代谢能、沉积能以及沉积能/消化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与Ⅲ组食入氮、可消化氮和沉积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与Ⅲ组氮排泄/食入氮、磷排泄/食入磷和甲烷排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和Ⅲ组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白蛋白浓度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试验Ⅰ组(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当处理玉米秸秆的纤维分解酶添加量为1.0%时,瘤胃发酵得到显著改善,饲粮养分消化率显著提高,能量及氮利用率提高,氮、磷和甲烷排放降低。  相似文献   
5.
白蚁是危害武汉市农田林网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全市立木、农作物、建筑和木材谷物等造成很大损失。本研究调查了武汉市主要农田林网地区白蚁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活动生存环境,并分析了种群与土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项目研究地农田林网树木白蚁主要为黑翅土白蚁,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在粘壤土中,主巢入土深度在150 cm以内的占总数80.2%。通过毒饵诱杀法和药物阻隔法,市售的三种药剂均对黑翅土白蚁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0.0%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方法对竹复合管材的湿热老化性能及老化机理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湿热老化历时下竹复合管材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交变湿热应力作用下,竹复合管材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压缩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随湿热老化时间延长呈幂指数降低,拉伸劣化大于弯曲,弯曲劣化大于压缩,模量劣化大于强度;湿热老化28次后,竹复合管材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压缩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分别降低34.11%、25.64%、26.39%、26.14%和27.83%。交变湿热应力使结构层树脂和竹纤维均发生湿胀,结构层树脂湿胀率小于竹纤维,不均匀的湿胀使结构层树脂受拉、竹纤维受压,结构层树脂竹纤维界面产生剪切力,树脂开裂、脱落,纤维树脂界面形成孔洞和微裂纹降低有效应力传递,当剪切力大于界面粘结力时,界面损伤模式主要表现为脱粘以及剪切分层。  相似文献   
7.
文章测试了竹复合管材在模拟季节性冻土区敷设、埋设服役工况下的吸湿特性及不同含水率下管材的力学性能,同时比较分析了6种防护措施下管材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竹复合管材服役温度越高,其吸水率越大;当竹复合管材含水率在65%以下时,其力学性能衰减率在5%左右;在6种防护措施中,聚脲涂层防护效果最好,管材的吸水率为2.7%。试验结果可为优化竹复合管材料防水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重金属元素铅(Pb)对谷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Pb污染背景下谷子的安全生产和品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谷子品种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自然土壤加水为对照(CK,0 mg/kg),设5个外源Pb浓度处理(50、100、250、500和1000 mg/kg),分析不同Pb浓度处理对谷子萌发及苗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Pb浓度的增加,谷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等萌发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1000 mg/kg处理的相对发芽率仅有52.5%。叶绿素含量随着Pb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各Pb胁迫处理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Pb浓度为500 mg/kg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达最大值,较CK分别增加58.3%、69.5%和64.3%。随着Pb浓度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POD活性对1000 mg/kg高浓度Pb胁迫尤为敏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Pb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b浓度为500 mg/kg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最大值,较CK显著增加54.1%;Pb浓度为1000 mg/kg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与CK相比显著降低14.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谷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与Pb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OD活性、质膜透性、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与Pb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Pb浓度下抗性指标相对值的平均值(敏感性)排序为:POD活性>质膜透性>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论】谷子在萌发阶段和幼苗时期均会受到Pb胁迫的影响,同时在响应Pb胁迫时,谷子能通过自身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提高其适应Pb胁迫的能力,但这种适应性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矿区工程复垦后,农业措施对复垦土壤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以原平露天矿区复垦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人工农业措施干预下的复垦地和自然恢复的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有机肥施用相对自然恢复可以显著提高复垦土壤有机质含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种植相同作物情况下,有机肥+无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山西省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利用结构、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近10 a有了较大的提高,生态用水在逐年增加。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山西省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